资料作为卫生政策研究的重要证据来源,其应用价值日益凸显。本文系统探讨文本分析方法在卫生政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挑战及前景,梳理卫生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文本分析方法从传统质性研究到人工智能分析的演进历程,构建基于政策研究范式的文本分析框架,详细阐述卫生政策文本分析应用的关键步骤,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处理、信息提取等。目前,文本分析应用于卫生政策研究面临数据可获取性和代表性、文本规范化处理及学科融合等方面的挑战,应建立科学抽样的代表性数据集、开发标准化预处理流程与专业词典、组建多学科研究团队促进知识融合等。未来文本分析的发展方向包括拓展经典政策研究思路、提升信息提炼能力、促进与传统研究方法的整合以及加强研究成果向政策实践转化。
卫生健康统计数据开放共享是卫生健康统计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剖析卫生健康统计数据的分布现况和开放共享存在的如卫生健康统计数据分散、多元主体协同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卫生健康统计数据开放共享平台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多元主体协同视角构建客体-主体-载体为“三体”以及标准规范和协同模式为“两翼”的“三体两翼”卫生健康统计数据开放共享体系,并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多元主体协调组织、统一标准规范、完善协同模式、推进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实施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卫生健康统计数据开放共享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目的 分析我国数字健康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为我国数字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上市数字健康相关企业的年报数据,基于现有的企业竞争力测算指标体系,从时间、空间、产业链3个角度,评估2019—2023年我国数字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结果 截至2025年3月,检索到我国有6 378家数字健康企业,其中有47家上市企业;45.10%的企业分布于北京、广东、江苏、浙江。2019—2023年,我国数字健康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融资能力、创新能力经历了显著的波动,2023年(11.91%、1.86%、12.41%)均低于2019年(28.44%、9.54%、23.66%)。各地区企业的市场拓展、盈利、融资、创新能力存在差异,部分能力呈差距缩小与整体下滑并存态势;2021年后全产业链能力下滑,各环节及分项能力表现分化且多呈衰退态势。结论 我国数字健康上市企业的产业竞争力呈现“先升后降”态势,东部地区较强;产业链的上游企业早期优势明显但近年下滑显著,中游企业波动剧烈,下游企业相对稳健但增长乏力。建议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明确市场定位和差异化竞争、促进产学合作、加强产业链协同与融合等措施,促进我国数字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
目的 分析2023年上海市公立医疗机构适老化和信息化服务的患者满意率,为我国公立医疗机构进一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08家上海市公立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患者开展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t检验、多层logistic模型分析患者的适老化和信息化服务满意率及其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了解患者对适老化和信息化服务的意见和建议。结果 2023年上海市公立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4.84分和4.95分;患者对适老化和信息化服务的满意率为87.26%~95.69%;患者适老化和信息化服务满意率对其医疗服务总体满意度有正向影响(P均<0.05)。结论 2023年上海市公立医疗机构患者对医院适老化和信息化服务的满意率较高,但仍须同步推进医疗服务的适老化和数字化转型,以提升患者满意度。
目的 分析老年人机构照护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机构正式照护的发展和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建议。方法 基于2023年1—5月上海市医疗保障局信息系统中长期护理保险评估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机构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再根据研究对象目前的居住情况,分为居家组和现居机构组,分层分析影响2组老年人机构照护需求的因素,并比较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结果 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支持水平、适老化居住环境、健康状况等因素均与老年人的机构照护需求显著相关(P均<0.05)。分层分析发现,高龄老人(≥80岁)更倾向于继续维持目前的居家或现居机构的照护模式;家庭支持水平低的老年人更有可能转向机构照护(OR = 5.00);适老化环境方面,养老机构室内和浴室内安装扶手是老年人继续选择机构照护的促进因素(OR分别为1.11和3.04),但厕所内安装扶手的作用相反(OR = 0.75);此外,认知障碍(OR = 2.01)和与人相容性较差(OR = 2.08)的居家老年人体现出机构照护需求,但现居机构的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可能未被满足(P均<0.05)。结论 建议关注家庭支持水平,通过家政服务适当降低居家老年人的家属照护负担;适老化改造时,有针对性地考虑老年人的实际失能状况;未来需要关注认知症照护,通过提升专业性等方面,更好满足这部分老年人群的照护需求。
目的 测算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安宁疗护服务的按床日计费价格,为价格政策落地提供实证依据价格政策落地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采用典型机构调查法,选取上海市15个典型安宁疗护机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2023—2024年安宁疗护医疗服务项目的开展频次、平均耗时、服务团队构成、安宁疗护服务人员工资性收入等数据。采用时间系数分摊法,基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和各项服务的实际耗时,测算安宁疗护医疗服务项目的直接人力成本,并结合住院诊查费与分级护理费的标准化核算,确定安宁疗护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方案。结果 共调查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家二级医院。结合专家咨询意见,采用测得的安宁疗护医疗服务项目直接人力成本的中位数作为定价依据,测算的安宁疗护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3元/d,二级医院446元/d。根据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住院诊查费的比值,推算三级医院安宁疗护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为778元/d。在安宁疗护医疗服务项目直接人力成本测算价格中,最低的单项均为社会需求评估、生命回顾和善终准备。被调查的二级医院辅助疗法、多学科团队会议、家庭会议的单项成本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论 研究基于直接人力成本测算,结合诊查费与分级护理费,得到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安宁疗护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可为相关政策落地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安宁疗护服务规范发展。
目的 分析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政策一致性,提升时间银行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应用,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方法 以2019—2022年公开发布的13项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和PMC指数模型,构建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结果 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政策一致性水平均在良好及以上,但内容详尽程度差异大;在信息管理系统、运营管理、保障和服务管理方面仍需完善;政策发布地区集中在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且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市级政策的一致性程度与当地情境因素无显著关联。结论 政府须从实际出发,尽可能明确政策内容;注意政策内容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为规避时间银行运行风险提供可行性保障;鼓励政府间开展经验交流,并对时间银行进行科学的成效评估,以不断完善政策。
目的 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R)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SAVR)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 AS)患者的中长期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在CNKI、万方、维普及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ENTRAL中检索TAVR对比SAVR治疗重度AS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至2024年3月25日,对筛选到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应用GRADE评价结局指标的证据等级。结果 共纳入7项研究7 758名患者。TAVR术后患者的全因死亡率(33.1%对30.4%)和心血管死亡率(23.6%对21.6%)均高于SAV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AVR术后的再介入率(1.3%对2.3%)、新永久起搏器植入率(10.7%对21.6%)、主要血管并发症发生率(3.0%对9.2%)均低于TAVR组,TAVR组患者术后的新发房颤发生率(16.4%对33.9%)和大出血发生率(20.7%对26.7%)均低于SAV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组的卒中、心内膜炎、心肌梗塞和再住院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GRADE评级显示1个结局指标为高等级,8个结局指标为中等级,低等级和极低等级的结局指标各1个。结论 在重度AS患者TAVR后的中长期死亡率较高,在选择治疗方式时需要考虑再介入和新永久起搏器植入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临床的应用与推广中仍需大样本、长随访的研究来给予证据支持。
目的 本研究以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疗机构为例,对DRG背景下的院内病种进行综合评价,探索精细化管理策略。方法 选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疗机构2021年度DRG结算范围内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病例组合指数、医保支付率及创新引入的技术劳务指数3个指标,对各病组的复杂程度、经济效益和资源消耗进行深入分析,并基于这些指标将院内重点病组分为8类,针对每类病组提出具体的管理策略。结果 共纳入100个病组、36 011例病例。研究发现3个主要问题,样本医院的病案质量有待改善;低难度病种占比偏高;超支规模较大,部分病组费用结构不佳。针对不同类别病组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如优势病组应持续给予支持,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潜力病组需针对薄弱指标进行优化;弱势病组可优先选择一个较易提升的薄弱指标进行重点优化;劣势病组需重点分析原因、问题并采取整改措施。结论 医院应以技术劳务价值为抓手,优化病种结构,严控药品和耗材使用,强化信息化建设和病案管理,同时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临床科室发展动力,并组建专项工作组,强化职能部门协同配合,以推动DRG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地,促进医院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目的 全面调查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分析职业价值观与生涯目标的关联,为医学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引导医学生塑造职业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涯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线上问卷调查。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 892份。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积极向上追求、医学氛围熏陶、消极回避心态,生涯目标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贡献层面、个人目标层面。社会贡献层面,生涯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β = 0.056, P<0.001)、积极向上追求(β = 0.275, P<0.001)和医学氛围熏陶(β = 0.349, P<0.001);个人目标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β = 0.113, P<0.001)、专业(β = 0.060, P<0.001)、学历层次(β = 0.109, P<0.001)、积极向上追求(β = 0.040, P = 0.023)、消极回避心态(β = −0.378, P<0.001)和医学氛围熏陶(β = 0.288, P<0.001)。结论 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生涯目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且生涯目标与职业价值观高度相关。高校应重视医学氛围的熏陶,优化医学教育环境,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进一步激发医学生的职业追求,为医学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情况,为进一步完善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24年3月对上海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系统性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卫生人员配置、相关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及双向转诊4个维度。结果 共调查上海市16个区的2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1家(20.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骨质疏松症门诊;接受过骨质疏松培训的临床医师、公共卫生医师、注册护士分别为1 496、134、795人。105家(42.5%)配备超声骨密度仪、64家(25.9%)配备双能X线骨密度仪、22家(8.9%)配备骨密度治疗仪;209家(84.6%)配备骨吸收抑制药、226家(91.5%)配备骨矿化促进药,14家(5.7%)配备骨形成促进药。157家(63.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骨质疏松相关健康宣教,主要形式为线下健康讲座研讨(55.1%)、印发宣传册(30.8%)及开展一对一健康咨询与指导(22.7%)。43家(17.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社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筛查;189家(76.5%)医院具有双向转诊制度,2023年度共上转患者9 975人,下转患者4 495人。结论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初步建立了骨质疏松症社区诊疗管理规范,社区骨质疏松症防治管理规范试点成效明显,并已在部分非试点社区推行。应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质疏松症防治的运行机制。
目的 对标疾病预防控制(以下简称“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要求,加强实验室管理机制,探索疾控实验室一体化管理模式。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现况调研等方法,系统梳理形成实验室一体化管理的关键要素框架,以上海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实验室为例,深入分析影响实验室管理的突出问题,针对性地建立基于疾控高质量发展的实验室一体化管理模式。结果 建立了市、区两级疾控双向联动的实验室检测工作机制以及实验室资源协同共享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内容覆盖检测业务、体系文件、检测能力、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试剂耗材、环境监控等实验室管理要素。结论 通过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应用,助力实验室“低成本、高质量、快速度”运转,提升实验室管理能力。
目的 按照国家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以下简称“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在传统疾控机构绩效考核基础上,补充构建针对部门学科人才发展情况的专业技术能力建设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其考核效果开展评价,为针对性加强专业技术核心能力建设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某省级疾控机构部门考核实践,建立包含11大类26项可量化指标的专业技术能力建设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此指标体系对于疾控机构内设部门专业技术能力持续提升反映情况的贡献度进行评价,并通过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对此指标体系反映的部门间学科能力发展的均衡性进行分析。结果 以有效激励疾控机构专业化发展为目标,构建了涵盖科研项目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才项目,科技奖励,专利获奖和授权,标准发布,专著出版,论文发表,学术任职,人才培养,技术咨询、开发与成果转化的专业技术能力建设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对比,发现目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专业技术能力建设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于疾控机构内设部门专业技术能力持续提升反映情况的贡献度分别为0.53和0.76。基于各部门得分计算基尼系数显示,该疾控机构内设部门在科技奖项、专利获奖和授权、专著出版、人才培养指标的基尼系数>0.6,得分处于高度不均衡状态。结论 构建更具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可全面、综合反映疾控机构内设部门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学科人才发展情况,在体现部门间差异的同时为各内设部门开展专业技术能力发展工作提供精准的方向指导。专业技术能力建设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评分结果反映出现阶段疾控机构内设部门间的专业能力发展成效存在差距,建议机构全面应用新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为基层部门自主发展赋予动力并提供方向指引。
健康城市指标体系可以科学评价城市健康水平,为城市建设提供导向和依据,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基于健康内涵的发展,本文梳理了健康城市评价指标的演变过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从指标体系的维度层面、指标层面、应用价值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为完善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出建议,以促进居民全面提升健康素养,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目的 探讨免费用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与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采用三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浙江省衢州市≥65周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免费用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与血糖控制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1 711例正在服药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中,仅使用免费药品的患者1 116例(65.23%),免费药品与自费药品结合使用的患者403例(23.55%),仅使用自费药品的患者192例(11.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仅使用免费药品组相比,免费药品与自费药品结合使用组的服药依从性较低(OR = 0.61,95%CI:0.46~0.82,P<0.001),且患者血糖控制较差(OR = 0.77,95%CI:0.61~0.98,P = 0.04);而仅使用自费药品组与仅使用免费药品组在服药依从性(OR = 0.85,95%CI:0.56~1.28,P = 0.43)和血糖控制(OR = 0.93,95%CI:0.67~1.29,P = 0.6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较于免费药品与自费药品结合使用,仅用免费药品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血糖控制有积极影响,但与仅用自费药品无明显差异。建议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免费药品目录,以满足更多患者需求。
目的 探索胶囊内镜产业关键技术发展现状,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创新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IncoPat专利数据库及分析工具,通过时间趋势、技术路线图、专利强度、专利价值度分析,探究胶囊内镜产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发展路径、重/热点领域。结果 2003—2022年,全球胶囊内镜共申请专利4 325件,我国在胶囊内镜6大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总量均为最多,且近年来呈快速增长;技术演进过程中,图像采集、图像处理、控制技术、定位技术、传输技术和供电技术领域分别有7、9、8、11、8、6件专利入选核心专利,主要来自奥林巴斯、美敦力、安翰科技、金山科技等头部企业;2003—2019年专利数量占专利总量的75%,控制技术热点迁移速度高于基准线;主题聚类法显示3D、无线、磁场是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人工智能、磁场、无线是关键技术的研究热点。结论 全球范围内,我国在胶囊内镜6大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总量最多,控制技术成热点关键技术,清晰、精准、高效、智能、安全是关键技术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