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健康发展与政策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1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1-20
  

  • 全选
    |
    医改纵论
  • 王颖, 孙梅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问:郝教授,您好!前两次访谈中您的独到见解,如"医改方案≠医改"等,引起读者强烈反响。记得您曾经反复提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突破口。时隔1年多,期望您能够进一步剖析什么是"突破口",为什么说中国的医改需要突破,如何突破以及突破后效果如何。
  • 王颖, 孙梅, 吕军, 励晓红, 苌凤水, 刘新明, 姜庆五,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定性逻辑推论和全国常规统计数据模拟测算,研究认为从财政筹资入手求得医改突破是有理论依据的,按照净收入与业务收入之间1:4.03的关系,财政补助净投入增加1元钱,百姓医疗费用负担可下降4.03元。若1991年财政即承担起筹资职责(对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8%),则19年来只需追加投入10 674.3亿元,即可实现高达21 348.7~43 017.6亿元医疗费用的节省,百姓费用负担由此下降34.2%~68.9%。单年不到2 000亿元的追加投入总量,以及总额预算下齐同GDP的稳定增长机制均提示,追加的财政投入完全是政府可以承受的。因此,从政府筹资职能入手,可一揽子解决百姓看病贵等问题,打破僵局,实现医改突破。当然,从财政筹资入手,总额预算基础上,尚需配以支付方式改革,以针对性解决效率低下、高额医疗费用风险以及医疗机构缺乏主动控费意识等潜在问题。
  • 王颖, 吕军, 孙梅, 励晓红, 苌凤水, 高解春, 汤善健,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验证总额预算下、按项目付费方式且合理化收费标准是实现医改突破的有效途径,研究以上海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台的医疗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作为案例,引用政策实施前后近30年的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通过纵向和同期不同地区横向比较发现,医疗费用从政策实施前的年均32.8%高速增长骤降至实施期间的12.5%,略低于期间GDP增长(14.7%),纳医疗费用在社会可承受范围之内,十年间为社会减少了2161.6亿元医疗费用负担,控费效果远超全国和同类城市平均水平。政策所取得的斐然成绩提示研究者和决策者,欲实现医疗费用的有效控制总额预算必不可少。但按项目付费方式下的高额医疗费用风险、物价部门难以协调又使得医疗机构潜在损失难以弥补等问题,均成为了现今看病贵等问题依然存在的桎梏。启示:合理设计总额预算指标以确保费用稳定增长,并需改现有按项目付费方式为预付制。
  • 王颖, 励晓红, 吕军, 孙梅, 苌凤水, 林尚立, 陈文,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对实现医改突破的作用,研究依据支付方式的基本原理推导,并利用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组织者、提供者和需方四方意向调查数据,分析论证了该组合支付方式下的6大预期效果:(1)消除看病贵感觉,百姓得到实惠;(2)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3)消除药品产、销、购、用四方问题;(4)确保医疗费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5)为医保收支平衡提供稳定的环境;(6)政府便于监管,易于操作。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温总理提出的"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虽然该组合支付方式也可能带来新问题,但是相对成效,这些问题微不足道并且可通过配套措施得以解决。
  • 王颖, 苌凤水, 励晓红, 吕军, 孙梅, 朱道立, 陈英耀,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1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论证"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改革对消除百姓看病贵问题的效果,文章利用全国财务年报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进行定量模拟测算并结合意向论证,结果表明:(1)组合支付方式以"一口价"的形式消除了半数(50.4%)原有看病贵;(2)80%的人分担了20%人群的高额费用风险,消除了看病贵感觉的基础;(3)在单元付费标准基础上,结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平均60-70%的报销比例,百姓去市级医院就诊一次自费仅花53.5元,医疗费用负担大幅减轻,看病应该不贵;(4)如果再加上政府对医疗机构的适宜投入,即使以1:2的比例匡算,如果政府保障人员经费,百姓的次费负担可以下降10.4~20.9元,门急诊次均费用仅为32.6~43.1元;如保障基本建设和专业设备等经费后,次费再下降15.6~31.4元,仅为22.1~37.9元;而如果政府全包两项投入,看病直至免费!如此,百姓没理由再感到看病贵。
  • 孙梅, 王颖, 苌凤水, 励晓红, 吕军, 马安宁, 屈卫东,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18-18,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科学论证"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对于消除百姓高额医疗费用风险,改善医疗费用所致居民收入公平性恶化的效果,研究借鉴GINI系数原理与方法,利用居民大规模家庭入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按项目付费方式下医疗费用使居民收入公平性恶化了12.61%,而组合支付方式可缓解此种恶化的82.60%,效果显著,且改善作用远大于现行医疗保障的作用(20.68%)。
  • 孙梅, 吕军, 王颖, 苌凤水, 励晓红, 罗力, 梁鸿,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1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科学论证"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对于消除百姓高额医疗费用风险,缓解因病致贫的效果,运用因病致贫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计算方法,利用居民大规模家庭入户调查数据进行论证。结果显示按项目付费方式下因病致贫的发生率为2.05%,严重程度为15.70%,而组合支付方式可使其分别下降54.43%和89.68%,且效果远大于现行医疗保障的作用(21.52%和31.47%)。提示通过良好的费用共担机制,支付方式改变可大大减轻百姓医疗经济负担,缓解因病致贫,最终实现医改的"让百姓得到实惠"的目标。
  • 孙梅, 励晓红, 王颖, 苌凤水, 吕军, 刘新明, 周志俊,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科学论证"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对于消除百姓高额医疗费用风险,减轻居民医疗费用负担的效果,研究运用居民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利用大规模居民家庭入户调查数据,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按项目付费下居民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40%阈值计算)的发生率为5.55%,组合支付方式可使其降低17.88%,且效果远大于现行医疗保障的作用(5.29%)。提示组合支付方式可通过良好的费用共担机制,降低居民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
  • 吕军, 王颖, 孙梅, 励晓红, 苌凤水, 高解春, 汤善健,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2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论证"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对扭转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的效果,基于支付方式的设计原理推导,利用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进行定量模拟测算,同时结合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组织者、提供者的意向调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组合支付方式下,总收入空间固定,为追求收益最大化,医疗机构必然通过"少开点药、少开贵药"、"少做点检查、少做高精尖检查"等方式增加收益;按照医疗机构追求购买价廉质优药、同类药中低价药替代高价药、尽可能以常规项目替代高精尖项目估算,以2008年为例,医疗机构至少净收益(未计人力成本)4 235.0~4 547.4亿元,约占业务总收入的51.8%~55.6%。由此医务人员人均可增加年收入约5.1~5.6万元,从而实现收入"由灰转白",在经济地位得以提升的前提下,执业环境得到改善。最终,医疗机构逐渐步入"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内涵式发展的良性循环。
  • 吕军, 苌凤水, 王颖, 励晓红, 孙梅, 林尚立, 傅华,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2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数据模拟等方法,利用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进行定量测算,结果显示:"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下,在总收入和现有用药行为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实现以成本价购药,2008年全国医疗机构净收益(未计人力成本)可增加约1637.4~2170.5亿元,相当于业务总收入的20.0%~26.5%;即使以出厂价购药,全国医疗机构净收益至少也可增加约1142.4~1523.2亿元,相当于业务总收入的14.0%~18.6%。表明:组合支付方式下,通过追求价廉质优药能够明显增加医疗机构净收益,起到理顺补偿机制的作用。
  • 黄堃, 王颖, 苌凤水, 励晓红, 吕军, 孙梅, 朱道立, 陈英耀,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2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数据模拟测算的方法,利用长江流域医院用药分析系统和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分别定量分析"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下,3种药品替代途径及上述3者替代合计对医疗机构补偿的作用。以2008年为例,总收入不变下,在以成本价购药获得净收益增加的基础上:(1)以不同规格的同种药品替代后,全国医疗机构净收益(未计人力成本)至少可增加约1897.9~2367.0亿元,占业务总收入的23.2-28.9%;(2)以疗效相近的同类药品替代后,净收益至少可增加约2589.2~2888.5亿元,占31.7%~35.3%;(3)同一大类不同亚类药品替代后,净收益至少可增加约2714.0~2982.6亿元,占33.2%~36.5%;(4)按上述3种途径组合替代后,净收益至少可增加约2536.1~2848.5亿元,占31.0%~34.8%。以上表明:组合支付方式下,医疗机构同类药中优先使用低价药能够增加净收益。
  • 杜蕾, 孙梅, 王颖, 苌凤水, 励晓红, 吕军, 马安宁, 屈卫东,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支付方式设计原理,结合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组织者、提供者的意向调查数据,论证了"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对消除药品生产、流通、购买、使用一条龙乱象,促进药品市场有序发展的效果,文章认为:通过支付方式改变,医疗机构的补偿由原来的"多开药、多开贵药"转变为"少开药、少开贵药",药品市场导向由此由高价药易销转变为价廉质优药易销,因此能够消除药厂低水平重复建设、百业经营药品等畸形景象,发改委(计委)多年追求的解决药品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水到渠成;老百姓能够吃上质优价廉药;药品质量监管成为重点,也为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医药分业等改革措施提供了充要条件。
  • 李程跃, 孙梅, 吕军, 王颖, 苌凤水, 励晓红, 罗力, 梁鸿,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3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支付方式的设计原理,利用全国常规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论证。表明:"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下,通过明确设立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的总额及按GDP同步增长的增速指标,可实现医疗费用增长可预测、可调控,确保医疗费用的增长纳入社会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当然,起效的前提是:合理设立业务收入总额,以及变按项目付费为按服务单元收费,结余留用以确保医疗机构的合理补偿,享受社会经济发展平均利润。
  • 曾雁冰, 吕军, 王颖, 孙梅, 励晓红, 苌凤水, 高解春, 汤善健,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3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组合支付方式设计原理出发,利用我国常规统计数据进行论证,发现"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下,明确设立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的总额及按GDP同步增长的增速指标,医疗费用支出可预测、可调控,能确保医保费用支出与筹资基本同步,为医保基金收支平衡提供稳定的环境。另外,由于对每次服务实行定额收费,所以易于与医保给付方式接轨,收支平衡补偿方案容易制定。由此,医疗保障部门担忧的收支失衡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 励晓红, 王颖, 孙梅, 吕军, 苌凤水, 刘新明, 姜庆五,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3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论证"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是否便于政府监管及操作,基于支付方式设计原理与内涵,使用定性推理的方法,结合2008年上海、山东、江苏4895名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组织者和提供者意向调查数据进行论证。结果显示,该组合支付方式下,政府所需设置指标明确、测算方法简单、所需数据易于获得,指标调整也易于操作;一旦实施,实践效果是有明确预期的,效果评价指标是明确的、易于考核的;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也是明确的,只要政府回归监管本职,定能将社会震荡降到最小。组合支付方式改革能够实现温总理提出的"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的标准。
  • 李松光, 王颖, 吕军, 孙梅, 励晓红, 苌凤水, 高解春, 汤善健,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验证"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在实际推广过程中的现实可操作性,研究以"协调各方利益,实现预期效果"为目标,设计了简单易操作的适用于全国、省、市、县,乃至单个医疗机构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运用华东地区某省卫生财务年报资料进行了现实模拟设计,测算得2009年华东地区某省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总额医疗费用应控制在400.5亿元之内,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医疗机构中,以城市医院为例,其门诊次均费用和住院床日费用的收费标准分别为228.5元和697.3元。证明"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方式是易操作可推广的,为组合式支付方式的现实实行、实现医改突破提供技术支撑。
  • 郭连增, 孙梅, 励晓红, 王颖, 苌凤水, 吕军, 刘新明, 周志俊,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4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了解决问题求得突破与医改方案有序推进之间的关系,认为:"总额预算+按服务单元付费"组合支付为完善四大服务体系,尤其是医疗服务、药品供应保障、医疗保障三大服务体系提供了基础,也为近期医改五项重点改革,尤其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供了前提,同时提供了一些关键改革措施落实的必要条件。由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达成将变得可望又可及。
  • 励晓红, 孙梅, 王颖, 苌凤水, 吕军, 马安宁, 屈卫东,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4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列文章总体上以政策制定科学程序为指导,遵循定性、定量多种论证方法,集成市场经济理论、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基本理论、联立方程混合模型建模、平行数据建模、公平性定量评价与意向论证等一系列公认方法,基于我国、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银行等常规统计数据,以及课题组的大规模入户调查和机构调查等数据,力求研究具有科学的理论支撑,思路符合逻辑,研究方法公认,过程可操作,材料可靠。
  • 苌凤水, 吕军, 王颖, 励晓红, 孙梅, 高解春, 汤善健,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48-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我国医疗费用增长情况,文章运用1991年-2008年全国卫生财务年报和中国统计年鉴等资料,定量分析发现:从需方角度来看,18年来我国医疗费用增长明显超过需方需求0.02~5.82个百分点,特别是过快增长的费用负担主要由个人一方承担,个人支出部分占50.1%,导致医疗需求平均萎缩高达8.1%。上述事实意味18年间45.3%的医疗费用增长不能合理解释。总之,我国医疗费用增长有失合理。
  • 曾雁冰, 王颖, 吕军, 苌凤水, 励晓红, 孙梅, 罗力, 梁鸿,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50-5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依据"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恶性循环定量论证方法"等,利用卫生统计及卫生财务年报数据对中国医疗机构补偿机制进行分析,发现:1978年以来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呈现萎缩且日益加重,1978年-1991年累计财政缺口达769.3~894.0亿元,即使按1991年财政补助水平,2008年财政缺口仍高达178.5亿元;在扭曲的物价标准下,为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医疗机构"多开点药、多做点检查"成普遍行为,仅2008年就导致全国医疗费用过快增长719.3~1 722.2亿元,造成浪费540.8~1 593.8亿元。证实了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来,财政投入不足和按服务项目支付方式下畸形的物价定价机制作用,扭曲的补偿机制一直困扰着公立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
  • 李程跃, 孙梅, 吕军, 王颖, 苌凤水, 励晓红, 罗力, 梁鸿,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5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中,财政、物价和医疗机构的责任大小,依据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等常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18年来,财政和物价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归因责任分别达到了56.9%~100.8%和23.1%~64.1%,扣除财政和物价对医疗费用增长作用后,医疗机构所起作用除1992年外各年份均为明显的负值(-1.9%到-50.0%)。这表明在目前的医疗费用增长中,医疗机构并没有完全补足财政投入萎缩和服务成本的增加。
  • 苌凤水, 王颖, 励晓红, 吕军, 孙梅, 陈英耀, 朱道立, 傅华,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东部地区某省为例,借鉴"医院补偿机制恶性循环和资源最优利用模型定量论证方法"等,利用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等常规统计数据,定量模拟后发现:东部地区某省财政补助萎缩依然存在,18年来财政投入累计缺口156.9亿元,为弥补来自财政投入净收入的缺口,物价严控的低收费策略下,医疗机构"多做点检查、多开点药"行为普遍,造成医疗费用增加632.2~1 320.5亿元,卫生资源浪费475.3~1 163.7亿元,导致高达34%以上的医疗费用增长无法合理解释,财政和物价对其承担61.1%~98.9%的责任。可见,东部地区某省医疗机构扭曲的补偿机制依然存在。
  • 曾雁冰, 王颖, 吕军, 苌凤水, 励晓红, 孙梅, 林尚立, 傅华,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中部地区某省为例,利用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等常规统计数据信息,进行定量模拟论证,发现:中部地区某省财政补助萎缩依然存在,18年来财政投入累计缺口40.5亿元。为弥补来自财政投入净收入的缺口,在物价严控的低收费策略下,医疗机构造成业务收入增加了163.2~361.7亿元,其中超过半数不能合理解释,卫生资源浪费了122.7~321.2亿元。其中财政和物价对其承担66.8%~149.4%的责任。提示:中部地区医疗机构扭曲的补偿机制依然存在。
  • 郭连增, 孙梅, 励晓红, 王颖, 苌凤水, 吕军, 陈英耀, 朱道立, 傅华,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6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多个角度、多种方法论证医疗机构扭曲的补偿机制,依据"医院补偿机制恶性循环"等定量论证方法,对西部地区某省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进行分析,发现:西部地区某省医疗机构财政18年来财政投入累计缺口10.2亿元,造成医疗机构业务负债经营。为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医疗机构"多开点药、多做点检查",累计增加业务收入41.2~94.8亿元,造成31.0~84.6亿元的浪费。浪费中,财政和物价承担62.6%~118.3%的责任,起着决定性作用,医疗机构只是财政和物价的载体。证明西部地区医疗机构扭曲的补偿机制依然存在。
  • 王朝昕, 王颖, 励晓红, 吕军, 孙梅, 苌凤水, 林尚立, 陈文,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6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定量论证医疗机构净收入与毛收入(业务收入)的关系,为从理顺浪费型机制入手,研制医改突破口提供技术支撑,文章借鉴经济学相关概念,遵循医疗机构经济运行内部规律,综合考虑各类影响因素,基于全国财务年报及统计年鉴资料,通过构建多元滞后变量的联立方程混合模型,发现:财政投入每萎缩一元钱,医疗机构毛收入由此增加4.025 5元。提示,增加医疗机构净收入从而改变其补偿机制,是解决问题,求得医改突破的关键。
  • 王朝昕, 王颖, 励晓红, 吕军, 孙梅, 苌凤水, 朱道立, 陈英耀, 傅华,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6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适宜的中国卫生筹资总量,利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成员国相关资料信息,应用单因素回归分析及平行数据(Panel Data)建模分析法从多角度进行论证得到了同一个结论:2020年中国适宜的卫生筹资总量占GDP的比例为5.5%,但在考虑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前中国卫生筹资总量并不算高的现状,需首先力争用2~3年的时间,使得卫生筹资总量占GDP比重达到5.0%,进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逐步完善,最终达到5.5%的目标。同时,为保证卫生筹资增长水平能够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承受范围,又能确保医疗卫生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平均利润,卫生筹资总量在达到适宜水平后,应与GDP同步增长。
  • 李松光, 王颖, 吕军, 孙梅, 励晓红, 苌凤水, 高解春, 汤善健,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67-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中国卫生筹资中政府、社会、个人三方适宜的筹资比例,利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成员国的相关资料信息,应用单因素回归、平行数据(Panel Data)分析方法多重论证发现相同的规律:2020年中国适宜的医疗卫生筹资构成为政府、社会与个人比例为4:3:3。在当前构成严重失调现况下,应逐步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达到40%,适度降低个人筹资比例达30%,维持社会筹资比例的30%。在明确政府筹资职责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减轻百姓就医费用负担,为指导中国医改医疗卫生筹资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 王朝昕, 孙梅, 王颖, 励晓红, 吕军, 苌凤水, 刘新明, 姜庆五, 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1): 69-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科学量化政府对医疗机构应该投入多少、投向哪些方面、投入的效果如何等问题,利用卫生部2008年《全国卫生财务年报》数据,模拟测算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政府应承担包括医疗机构人员经费、固定资产的折旧与维修、基本建设经费和专业设备购置费等在内的基本筹资职能为2 480.9~2 880.6亿元,依据净收入与业务收入之间的关系,结合医疗机构现有运行效率,保障人员经费后,社会医疗费用负担可下降1 589.6~3 203.0亿元(19.4%~39.1%);再保障基本建设和专业设备等经费后,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下降2 379.6~4 794.9亿元(29.1%~58.6%)。提示,科学把握住净投入与毛收入之间关系的精髓,扭转浪费型费用补偿机制可现实解决百姓看病贵等主要问题,进而实现医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