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健康发展与政策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2001年, 第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1-09-20
  

  • 全选
    |
  • 左焕琛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195-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较全面地总结了上海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进老年事业发展的经验,其主要内容包括上海的老龄化进展情况,上海的养老事业发展,上海的老年卫生保健事业。并着重提出,发展老年事业应得到政府的支持,应有一致的目标、广泛的协作、足够的力度,应在法律、政策、经济上得到有效的保证。
  • 汤胜蓝, 吕悦来, 陈家应, Gerald Bloom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198-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所有的城镇职工都在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作,单位负责卫生服务筹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转变,雇佣关系变得复杂。该文资料来自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国有企业的职工年龄结构偏大,离、退休人员较多,负担较重,而一些新建企业职工则较年轻,这些差别主要反映在卫生保健费用支出上,也影响着企业参加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积极性。企业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参保的因素之一。该文所描述的这些复杂的因素应在医疗保险改革政策制定中受到重视并加以解决。
  • 舒宝刚, Gerald Bloom, 赵郁馨, 缪宝迎, 王芝萍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200-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根据南通市卫生总费用测算资料分析了南通市的卫生筹资规模和资金来源。讨论了卫生总费用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以及城乡居民的卫生保健支出。并就政府卫生投入提出了建议。
  • 汤胜蓝, 陈家应, 龚幼龙, Gerald Bloom, 缪宝迎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202-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对不同医疗保健制度人群和不同类别家庭两周患病就诊和一年住院费用的分析,发现公费/医保病人的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均高于其他类别人群,而家庭类别则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家庭的门诊和住院费用较高。比较不同人群的疾病经济负担则发现,南通和淄博的年人均医药费水平为583元和420元,分别占人均收入的8.6%和7.3%。南通市自费人群卫生资源利用较低,而淄博市自费人群的经济负担最重,年人均医药费用支出占收入的比例达11.8%;不同类别家庭中以国有企业职工家庭的经济负担较重。建议建立和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合理减轻城市居民的疾病经济负担,改善卫生服务的利用。
  • 王伟, 龚幼龙, 姜庆五, 陈家应, 龚雪飞, 张兵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205-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通过对江苏省南通市和山东省淄博市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家庭慢性病现况分析,并就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及不同的保健制度对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展开讨论,得出以下结论:南通市总慢病率为22.2%,淄博市为11.4%,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为高血压;不同收入水平患者的慢病经济负担差异明显,在淄博低收入病人每年治疗一种慢病自付费用占年收入的31.8%;不同保健制度患者的慢病经济负担存在明显差别,自费病人的负担最重。提出应扩大人群的医保覆盖率,建议针对慢病设立专项基金或制定适当的补偿政策,以解决日益上升的慢病治疗费用,减轻居民沉重的经济负担。
  • 严非, Thomas Uhlemann, 翁仲华, 王伟, 龚幼龙, 孙强, 张兵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208-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南通、淄博两市的老人、贫困者、下岗/失业者、流动人口和残疾者5类脆弱人群共65例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及其家庭成员的健康问题及如何处理其健康问题的具体情况。目的是为在改革的新形势下研究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为研究脆弱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障提供切实的依据。
  • 王伟, 严非, 陈家应, 缪宝迎, 刘炜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210-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通过对江苏省南通市和山东省淄博市下岗/失业、贫困、流动和老人4类家庭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调查,分析了不同家庭的脆弱性及其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特点,并就经济因素和保健制度的影响展开讨论。结果表明老年人群有着较高的卫生需要;在贫困人口中存在高需要、低利用的现象;而流动人口是4类人群中卫生需要最低的;家庭经济收入和医疗保健制度是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两个重要因素。提出应该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改善贫困人口的经济状况,建立制度化的医疗救助系统,提高健康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以促进卫生服务的利用。
  • 钱序, Rachel Tolhurst, 陈家应, 汤胜蓝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213-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描述和分析了南通、淄博两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保健制度改革对不同性别人群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人群的卫生服务可及性与疾病种类、个人与家庭的经济实力、可享有的社会福利、以及社会地位/关系等直接相关;性别差异对卫生服务可及性无直接影响;在职女工的妇女保健服务基本可及。但个人与家庭抗慢性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不足;非在职职工的医疗保险和保健工作需要大,但落实难;社会政策的制定还应为女性劳动者创造公平的竞争条件,并为其生儿育女的再生产过程提供风险保障。
  • 陈家应, 汤胜蓝, 龚幼龙, Henry Lucas, 张煜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216-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两周患病调查的新方法,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在江苏省南通市和山东省淄博市,采用了健康日记和回顾询问的方法,分别对职工家庭和社区居民家庭的两周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健康日记法所获得的两周患病率高于同一城市中用两周回顾调查所获得的结果。消除不同人群的年龄构成后,两种方法所得到的患病率仍有较大的差别。可以认为,健康日记法所获得的患病情况较两周回顾准确。文章还对健康日记法调查的有关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并对两周患病调查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比较。
  • 陈文贤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218-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简要介绍了我校医药卫生技术成果转化的现状,指出当前医药卫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转化工作的不足之处,提出促进医药卫生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创新是一致的,技术开发必须和市场开发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和扶持技术成果中介组织是高校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
  • 王树德, 杨群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221-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践证明,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确实给卫生事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改革力度的加大,传统的卫生服务体系已远不适应。
  • 沈慰如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223-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现行的农村卫生体系和服务模式成形于计划经济时期,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困难和深层次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许多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先行一步的城市卫生体制改革,为农村卫生的改革作出了示范,然而城乡之间情况毕竟不尽相同。
  • 李刚, 杨亚超, 胡善联, 魏颖, 吴明, 滕世重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225-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理论模型:医疗服务利用受需要、供给和社会经济学因素影响,供给在影响利用的同时,受到社会经济学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利用与需要、供给和社会经济学因素的关系模型,找到了合理的需要变量——标化两周患病率。引入反映各市区差异的哑变量,拟合利用与需要的关系模型,得出各市区需要变量系数。结果:将需要变量系数与人口加权后,得到各市区权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这是各市区医疗资源结构调整的标准和依据。
  • 陈建平, 诸葛立荣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230-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海公立医院的后勤管理采用管理和服务分离,后勤服务采用区域型、集约化、专业化的社会化模式;香港公立医院的后勤管理采用中央型、集约化、专业化的模式,他们的做法很有借鉴作用。该文就上海和香港公立医院的后勤管理模式进行比较。
  • 于广军, 郑树忠, 胡善联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233-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对药品市场的干预是影响药品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因素。该文详细介绍了发达国家对药品市场进行干预的目的、方式、效果,并对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药品市场所需具备的要素进行了分析。
  • 毛念康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236-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9年4月医院启动了以人事制度改革为中心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通过改革转变了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增强了职工的竞争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医院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新开设了老年医学科、肿瘤介入科、核医学科、泌尿外科内腔镜中心和3个社区医疗服务点,拓宽了业务范围,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了医、教、研、防各项工作的开展。
  • 陶金娣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237-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才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医院工作是科学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人才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给医院人才的来源、使用和去向等带来许多新问题,必须予以研究和解决,而人才流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 赵红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238-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医疗收费是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深化卫生改革的焦点之一。我院实行医疗收费公开制度(即将各种收费标准张榜上墙),向每位患者出示医疗收费明细清单,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进而把医疗收费与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收到良好效果。
  • 伉大维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239-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医改环境下,二级医院如何生存、发展,将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 顾建英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4(5): 240-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医师具体诊疗行为对整个医疗服务过程及其质量和费用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关键环节。在以"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为目标的医疗保险制度下,规范医疗行为更应该成为医院内部管理以及医疗保险监督管理中的重点问题。